人才招聘RECRUITMENT

地铁神秘“大门”的守护人

发布时间:2022-12-12

每天,我们乘坐地铁出行,地铁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图片

但你知道吗?地铁工程虽属于交通系统,但也兼顾人防工程,具备防护功能。

当遭遇地震、台风、龙卷风、暴雪等自然灾害或特殊情况时,地铁里一道道神秘的人防防护密闭门关闭,地铁站又可以作为人民群众的避护场所,用作防灾减灾,或临时掩蔽。

图片

杨庆友,长期在人防系统工作,他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团队不断巩固这座庞大“地下城”的“护民之盾”,并取得多项优异的成绩。

今年5月,杨庆友与其他17名轨道人获评“成都工匠”。他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1.地铁神秘“大门”的“守护人”

在地铁人防工程口部和不同区间,隐藏着一道道神秘的“大门”——人防防护密闭门。

日常生活中,地铁人防工程口部 、轨道区间人防防护密闭门处于开启状态,地铁载着人们驶向各个目的地;当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发生,隐藏的人防防护密闭门关闭,地铁车站与区间就成为了独立的防护掩蔽场所,保障着市民安全。

而铸就这一道道“安全之门”的,正是像杨庆友一样的人防建设者。

图片

“地铁人防区间隔断防护密闭门,高约近7米,双扇宽约6米多,战时关闭后能有效防护冲击波,隔离热辐射、核辐射、毒剂、放射性沾染等,为地铁人防区域内的避灾群众提供安全保护。”杨庆友介绍,人防防护密闭门关闭后,必须保证闭锁装置有效关闭、门扇与门框密闭等,因此设备调试需精确到毫米以内。

“每扇防护门都重达几吨,因为体型巨大,为了不影响白天交通及正常作业,设备常常在夜深人静时运输。”杨庆友回忆,在修建1号线时,一次雨后,道路泥泞,汽车无法开进工地。他们为了不耽误工期,只有把防护门卸下,放在滚筒上,一点点挪动着送进工地,完成安装。

图片

运输难、安装也难。站在人防防护密闭门这个“庞然大物”下,杨庆友常常觉得自己十分渺小。但直面困难时,他从未退缩。

杨庆友说,“相较于庞大的人防防护密闭门,地铁区间工地内作业面狭窄,安装时十分困难,我们只好互相配合,一点点地把门扇安装到位,一颗一颗地安装螺丝,一遍又一遍地调试密闭间隙、门扇启闭力、关锁操纵力、提升机构操纵力、门扇运动平稳性等设备使用性能,直到把每一项细节调试到完美。”

图片

另一方面,人防防护设备安装精度要求也极高,闭锁座锁孔位置、铰页座铰轴孔位置前后偏差要在0.2mm以内,面对挑战,杨庆友说没有什么诀窍,靠的就是在每毫米上的“锱铢必较”。“不对就一点点调,一毫米一毫米地调,总能把它做好。”

图片

2.四川首次!全国创新人防工程智慧管理

在单建、结建、地铁兼顾人防等人防工程中,除了孔口防护之外,通风、防化、供电等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2020年,杨庆友带领团队承担相关人防工程平战转换试点项目,并创新研发出一套人防工程智能化管理系统。该系统可针对防护设备、战时防化通风等设备实施实时监控,并通过分析处理采集人防设备设施数据,在战时能够达到清洁式、隔绝式、滤毒式三种通风方式一键智能化转换,实现传统人防设备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

图片

据杨庆友回忆,在接到任务之初,他和团队确确实实犯了难。“因为在此之前,我们没有历史经验可循,摸索、创新的过程中,也一次次遇到阻碍。”

无数个夜晚,他们一次次开会讨论,一次次摸索。凭借着不服输的精神,杨庆友带领团队不断创新,“终于,我们研究出一套智慧化管理系统,并引入人防工程管理。”

图片

据悉,此套系统投入运用后,可实现防护设备实时监控,并一键开启人防工程内通风、防化、供电等系统设备,有效保障工程内的人员、设备安全。目前,这项创新项目成果从全省脱颖而出,并被纳入2022年全国人防科技创新成果,填补了人防工程设备智能管理的空白。

3.以赤子之心 期盼更多新线开通

“成都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发展,我们的技术也越来越先进成熟。”在成都多年,杨庆友见证了城市的蝶变,也见证了成都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

看着这一点一滴可喜的变化,杨庆友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浓浓的自豪感。“很高兴能为自己生活的城市发展做贡献,如果可以,我希望一直干到我干不动的那一天。”

图片

当前,杨庆友正带领团队,积极投身成都轨道交通新建项目人防防护设备制造安装工作中。在严格把握新线路人防施工和防护设备制造安装的重点难点后,杨庆友带领团队认真组织编制地铁大型人防防护设备吊装专项施工方案。

杨庆友表示,“我们将把专项施工方案贯彻到施工全过程,把各项安全措施抓实抓细,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人防防护设备制造安装施工任务,为新建项目初期安全运营打下坚实基础。”

图片

                                               撰稿︱小川校对︱晋晋责编︱皮蛋

最新动态